Thursday 1 August 2019

關於進補的認識誤區

關於進補的認識誤區

中國人素來喜歡進補,尤其廣東人,尤其產婦及病患者,總是以為要身體好,進補是不二法門,更有甚者視之為能夠延年益壽的法寶。所以,每每診證完畢,總免不了被追問要吃些什麼來補養。又有些患者説自己很想進補,可無奈虛不受補,稍服補品,便火氣上攻。

這裡面,其實就有兩個認識誤區。

其一,身體差、病痛多,並非單純進補就能解決,亦非進補就會有益無害。中醫治病講究調整陰陽平衡,並不能盲目服用補品。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;虛實夾雜者,扶正祛邪合用;寒熱錯雜者,溫清並舉。所以,用藥物之偏性以糾正身體寒熱虛實之偏性,是為治病之大則,並非所有患病之時都適合運用補法。若是有外風、痰濕、濕熱、瘀血等邪實存在時,更不適宜單用補益之法。

其二,虛不受補並非是身體太弱不能耐受補品,而是補而不得其法之故。虛者補之,顧名思義,就是身體有虛損、有不足的時候,應該用補藥扶助。然而,虛,根據氣血陰陽辯證,有陰虛、陽虛、氣虛、血虛之分;根據臟腑經絡辯證,有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之別。所以,補法,亦有清補、溫補、平補之分,又有補陰、補陽、補氣、補血之別,同時亦有補肝、補心、補脾、補肺、補腎之異。如果陰虛者用了補陽藥、陽虛者用了補陰藥,則是背道而馳、南轅北轍,結果顯然會適得其反。

比如,黃芪為補氣專藥,然而其性溫熱,若是陰虛者不慎單用一味黃芪湯進補,因其升陽助火恐怕就更耗傷陰血從而出現咽痛、流鼻血、便秘等症狀。

又如,因保健品廣告的大肆宣傳,六味地黃丸被渲染成補腎神方。然而,補腎卻有補腎陰與補腎陽之分,六味地黃丸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養陰藥,專用於補腎陰。若有夜尿多、完穀不化、脈沉遲等腎陽虛表現者,應以附桂理中丸、金匱腎氣丸等溫補腎陽,誤服滋補腎陰之六味地黃丸,是有百害而無一利。

此外,補益之法,除了滋養填補之正法,尚需知道以通為補之反法。

何謂以通為補?就是在某些有虛損表現的疾病中,不用常規的補益之法,而另闢蹊徑採用通泄的方法,而達到療虛的目的。

《黃帝內經》曰:“所謂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也,故滿而不能實。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也。”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的功用在於斂藏精氣而不外瀉,六腑( 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膽、三焦)的功用在於運化水穀精微、通泄糟粕而不固藏。所以,五臟之疾一般採用滋養填補之正法,而六腑之疾卻多採用通泄之反法。

因為,六腑皆降,其氣機是下降為順 ,這是其自然生理特點,一旦某一個腑出現擁堵,就會影響整個臟腑的氣機運化,從而衍生諸病。

比如,某媽媽帶孩子來診,訴說孩子最近總是食慾不佳、進食少,尚未察舌診証,她便又追問,是否可以煲黨蔘淮山湯補養脾胃?可見,自己已先入為主地將此斷為脾虛之証,應為補脾是正法。仔細望聞問切後,發現孩子舌苔厚膩、口氣重、脘腹脹滿、大便不調,一派胃腸積滯之象。追問之下,原來此前孩子曾連續數天進食過多蛋糕和糖果。

飲食不節、胃腸積滯,這才是孩子胃口不開的病因所在。衹要用消導積滯的保和丸通泄胃腸,病因一除,脾胃升降功能恢復,之後注意飲食有節,脾胃自然復健。又何須用補藥以健脾?此乃以通為補也。相反,若積滯未除,就用補益之藥,反而徒增胃腸負擔,令氣機更擁滯而加重病情。這就是治病必求其本之必要性所在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